理性看待央视三曝白酒乱象
2014-04-4 17:48 | 发布者:admin | 查看数: |摘要:10月13至15日,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“经济半小时”栏目连续三个晚上在黄金时段专题报道白酒,从贵州仁怀的“赖茅酒”开头,到四川泸州、宜宾的“年份酒”结束,“乱象”就如一根红线,将京东、天猫和酒仙网等电商贩卖“假冒伪劣”产品与白酒行业年份酒标准缺失、职能部门监管缺位串在一起,描绘出一幅活生生的白酒乱象生态图。对此,业内有..
10月13至15日,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“经济半小时”栏目连续三个晚上在黄金时段专题报道白酒,从贵州仁怀的“赖茅酒”开头,到四川泸州、宜宾的“年份酒”结束,“乱象”就如一根红线,将京东、天猫和酒仙网等电商贩卖“假冒伪劣”产品与白酒行业年份酒标准缺失、职能部门监管缺位串在一起,描绘出一幅活生生的白酒乱象生态图。对此,业内有不少人批评央视以偏概全、误导公众,同时还推测央视在广告招标会前推出系列白酒报道是别有用心。但在我看来,白酒行业应该理性地、积极地看待央视的负面报道,进一步推进行业的调整。
第一、央视的影响力不容小觑。不管人们对中央电视台有着怎样不同的评价,但是,不可否认其巨大的传播作用和特殊地位。央视头天晚上曝光“伪劣赖茅酒”,第二天相关产品就在被点名的网站上下架了;头天晚上报道四川部分小酒厂涉嫌造假,当晚四川质监部门就连夜查处,造假者第二天就被抓起来了。
第二、央视报道的“白酒乱象”确有其事。有一种说法,“赖茅酒”的市场销量在30亿以上。“赖茅”之所以卖得起来,是因为在卖茅台镇的产地、在卖茅台酒的前身,还在卖相对较低的价格。然而,一些“赖茅”冒充茅台镇的酒厂生产,甚至还有更胆大的直接冒充茅台酒厂出品,这些就属于“假冒伪劣”了。年份酒的情况也基本相同,报道中一个2013年注册的个体经营执照就在直接“生产”所谓10年、20年的年份白酒。应该说,这样的揭露,不是多了,而是少了。 中国酒业报导NEWFOOD.COm.CN
第三、“只打苍蝇,不打老虎”不过是央视的策略。苍蝇天生逐利,哪里有味道,哪里就会有苍蝇。对于苍蝇,人们自然反感,老虎也会觉得不爽,因此,打苍蝇不仅容易,而且无任何风险(生命或经济风险)。但这并非以偏概全,如今年份酒的乱象,行业巨头也难辞其咎。茅台、五粮液等领袖级企业,哪家不产年份酒?谁人不卖年份酒?但谁又能真正将这些所谓的年份酒向消费者说清楚?没有标准就说不清楚,说不清楚就可选择不说或少说,因为说不好是会有风险的。龙头企业在年份酒现象上的驼鸟政策,也是年份酒乱象的一大成因。
第四、将央视报道视为对白酒巨头的献礼也说得过去。这些年,白酒在央视“酒气熏天”(沈怡方语),央视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,各得其所。如今,白酒进入调整期,捧着钱到央视打广告的人肯定会减少,力度也会减弱。不过,对于白酒大佬们来说,央视是一个上去了就难以撤下的营销高地。预计央视2014年广告招标会将进一步实施商业广告与形象广告分离、每个频道限播12条广告的限制白酒政策。这对白酒巨头有利有弊,利在能够鹤立鸡群,弊在又要多花钱了。我的看法是利大于弊。
第五、要看到央视的积极变化。与以往的报道不同,这次央视分别让贵州仁怀市酒类发展局局长欧先奇,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建书以及总工程师杜小威,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、白酒分会秘书长宋书玉相继出镜,要么呼吁政府监管到位、要么阐述企业、协会正在有针对性做的相关正向工作,使行业相对理性的声音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。白酒需要与媒体,特别是央视这样的强势媒体沟通、对话。因此,对央视的些微积极变化,都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。
总之,白酒行业不要因为央视的报道有些“不明不白”就指责央视才“不明不白”,也不要因为央视的曝光显得“以偏概全”就不正视被击中的要害问题,更不要一听到媒体的批评就首先怀疑其动机不纯。也许,只有当白酒对负面报道不再“大惊小怪”的时候,白酒行业的这次深度调整才可以说基本到位了。